《报告班长4 拂晓出击》高清在线观看直播预告 - 电视吧《晚娘2001》完整版正片免费在线观看-电影频道 - 星空...
规模化种植、培育新品种,茶叶品质上台阶
2024年12月29日,除了颈笔丑辞苍别16系列的更多细节被曝光外,颈笔丑辞苍别17系列也有信息被曝光!
《报告班长4 拂晓出击》高清在线观看直播预告 - 电视吧《晚娘2001》完整版正片免费在线观看-电影频道 - 星空...
我不说不代表我不生气我生气也不会跟儿媳发火更不会跟亲家母发火
汪涵:一个“策神”的抢救方言之路原创2020-07-03 07:45·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8月,汪涵(右一)参加长沙点方言调查。图/受访者提供汪涵:一个“策神”的抢救方言之路本刊记者/杜玮发于2020.7.06总第954期《中国新闻周刊》电话那头,一如屏幕上那样,作为国内最知名的节目主持人之一,汪涵在各种方言之间转换自如,“吃饭”这个词,他接连用长沙话、邵阳话、常德话、张家界话等湖南省内多个地州市的方言表达,广州话、上海话、云贵川等地的方言他也不在“话”下。问他会多少种方言,他说没具体统计过,但10~20种应该差不多。汪涵是国内少有的能让人把他的名字和方言紧密联系起来的主持人,方言既是他行走江湖的“秘籍”,也是他的特有标识,无论是在综艺节目中和嘉宾套近乎,还是在更早的脱口秀节目中展现他“策神”的风采。近年来,汪涵在做主持人的本职工作之外,开始担负起保护、传承方言的职责。2015年起,他自掏腰包465万元,发起了在湖南省境内进行方言调查与保护的“響應”计划。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目前“響應”计划已进行到了中后期,保护方言的形势非常紧迫,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抢救。“響應”计划调查手册一。图/受访者提供“策神”的方言进阶路2002年5月,在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一档无主题式、带有些意识流色彩的娱乐脱口秀节目开播。节目采用了方言笑话、影视桥段剪辑、短剧、访谈等各类元素,汇聚了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颇具草根色彩,节目主持人是汪涵与马可。这就是自开播起一炮而红,后来在湖南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风潮十余年、有着方言特色的《越策越开心》。“策”在长沙话里是闲侃、神聊的意思,那档节目中,汪涵、马可因急智、鬼马的表现被观众封为“策神”。时至今日,对各种社会新闻、时政热点重新编排、加工,加入玩偶“黄小鸭”的方言新闻播报,汪涵那句带有湖南话口音的“那确实”等仍让人记忆犹新。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电视台用方言做节目还没有受到太多限制。汪涵分析说,《越策越开心》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除了接地气,在国内当时其他节目还没有同质化表达的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魅力,方言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汪涵掌握这么多种方言和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他1974年出生在苏州,父亲是苏州人,母亲是湖南常德澧县人。1957~1958年,父亲和母亲先后因支援当地建设和招工来到湖南湘潭。1960年代,全国兴起将工业向内地迁移的“三线建设”战略。属于“大三线”的城市湘潭就汇聚了全国各地来的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这为汪涵学习方言提供了环境。汪涵5岁左右由苏州到了湘潭。当年,和父亲同一个单位的职工都住在同一个院里,家对门是父亲来自无锡的同事,楼下是上海的阿姨,再往楼下是四川的阿姨、伯伯。每到晚上,他总能听到邻居用四川话喊,“啥子啥子,你快回来吃饭”,上海话说“侬辣阿里的(你在哪儿)”,湖南话“你快回来”,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汪涵当时上的是子弟小学,有来自湖北、陕西等各地的小伙伴。到10岁左右,他已经能说苏州话、常德话,基本听懂上海话、四川话,能模仿一些湘潭话,但当时学方言都是无意识的,谈不上兴趣,只是觉得“好玩”,可以“显摆”。工作以后,因为用方言做节目,汪涵发现通过说方言可以拉近与嘉宾的距离,使对方放松下来,这在他看来是一个“独门秘籍”,“我就去学习、运用,还发现用得特别顺手”。对于方言,他历经了从好玩到有兴趣、有意识地去巩固的过程。在《天天向上》,可以看到他用四川话、湖南各地方言、湖北话、粤语等和嘉宾插科打诨、套近乎。学习方言的过程中,他还找到一些方言“速成”的小技巧,比如掌握一些关键词和语音语调的变化,就能和当地人实现基本交际。四川话“你吃饭没得”,“没得”语调是往上扬的,云南话表示“啊、呀”的语气词“噶(gà)”音调是往下降的。他把这些归功于“童子功”时期练就的对方言的敏感和自己的语言天赋。2019年3月,重庆两江新区红酒博物馆内的一家个性化咖啡屋,室内挂满“儿豁”(意为“不骗人”)“吃皮”(意为“吃得开”)等重庆方言。图/视觉中国用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保护方言《越策越开心》中大量运用方言更多考虑的是让大众喜欢上这个节目,汪涵说,到2016年,他参与制作的两档方言类节目《十三亿分贝》和《多彩中国话》则是想为保护方言多做些事情。2011年左右,他有机会每周去湖南方言学的泰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鲍厚星家中学习怎样研究方言。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另一位老师、诗人、书法家虞逸夫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和他说,如果真喜欢方言,就去做一些音韵学的研究。这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学科,内容涵盖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种类及组合规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汪涵思考怎样将语言的多样性和神奇之处展现出来,“我最在行的还是做节目”。后来,他又结识了时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以及曹的学生、北语教授王莉宁。2015年~2016年期间,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北京语言大学访问,参与方言的学术研究,同时推进节目的研发和制作。直到2016年,两档节目诞生。《十三亿分贝》是全国各地音乐人用南腔北调的方言进行歌曲演唱的网络综艺节目。这档节目中,你能听到西北民谣音乐人张尕怂用甘肃话唱的《尕怂讨婆娘》,湖南宁乡话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用上海话唱的起床歌《夸起来》,还有在此次疫情期间大火的武汉话歌曲《汉阳门花园》。“他们(这些歌手)就这么一股脑来了,齐刷刷、活泼泼地就站在你面前。”汪涵说。在2015年担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顾问后,汪涵也在思索如何进行语言资源保护。他提出精准语保,即语言资源保护既要面向老年人,将他们的声音赶紧留存、记录下来,也要面向年轻人,使他们能够运用方言。而精准语保的核心理念就是兴趣语保,即让年轻人对方言产生兴趣。在他看来,现在的90后、00后从小成长起来的环境就是普通话,讲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上海小孩不会说上海话,湖南小孩不会说湖南话,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方言无法产生兴趣,只是缺少培养他们兴趣的环境。“现在小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你能说他一开始就对英语有兴趣吗?兴趣是培养出来的。但我们现在对于孩子学方言,连培养兴趣的意识都没有。”汪涵认为,所有的孩子都追求不一样,方言就是一种很有个性、不一样的东西,这会使得他们有兴趣。他还常说那句“方言是一种我说,你懂,他不明白,被时间浸润出来属于当地人的情话”。他希望,通过制作这样的节目让年轻人有继续讲方言的意愿,了解到方言背后有深厚的文化支撑和巨大的趣味性,而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像保护物种多样性一样。2012年9月20日,福建福州市的吴老伯每天在社区用福州评话的方式讲解新闻信息。摄影/本刊记者 吕明方言田野调查最难的是找发音人2015年7月5日,汪涵启动了抢救、保存方言的“響應(响应)”计划。他和团队计划用5~10年时间,在湖南省境内调查57个方言点,包括湘语点18个,西南官话10个,赣语10个,客家话5个,土话6个,乡话及平话调查点各3个,其他类别调查点2个。“響應”计划的缘起同样和虞逸夫、鲍厚星两位老先生有关。虞逸夫在人生最后一年和汪涵一次谈话时说,想要研究方言,就要把小学功夫学好。所谓小学功夫,是指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在内研究汉字音、形、义的学科。鲍厚星教授则告诉他,目前开展的语音语料的收集面临着很多困难,收集的力度不够大。汪涵想着湘方言有其丰富性,自己喜欢,又有能力去助一臂之力,于是以民间的身份参与进来。搭建这一计划的项目组并不容易。因为是调查湖南省境内的方言,所以要找到湖南籍、懂湖南方言的专家,汪涵联系到湖南工业大学的陈山青教授、南京大学的陈立中教授作为“響應”的项目负责人,二人再联系自己的师兄弟及国外湖南籍的访问学者,再加上这些教授、学者的硕士生、博士生,前后一年多,组成10支方言调查队。方言调查用的是田野调查路子,即实地去找到合适的方言发音人,让其用方言读出提前选定的词汇,通过录音、录像记录,保存下来的过程。提前确定的词汇中,既包括吃饭睡觉等常用语,也有湘语的特有词,还涵盖一些俚语等。一个方言点的调查词汇表要1500 个左右。由于平时有教学、科研任务,“響應”计划的田野调查只能在寒暑假进行。汪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響應”计划已进行到中后期阶段,57个调查点中的绝大部分语料已采集完毕,目前正在运用技术手段建立语料库。找到合适的方言发音人是整个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汪涵说,发音人要常年生活在当地,且过去两年里在外面工作没超过半年,以保证发音纯正,不受外界影响,还要符合牙齿间不能有缝、不能缺牙等苛刻要求,否则,这会导致发音不标准。为了不大海捞针,寻找方言发音人往往要依靠当地宣传部、文化站的协助。退休教师和县剧团的老演员是方言发音人的潜在人选,前者有着一定的文化知识,词汇较丰富,后者对于一些方言俚语较为熟悉,在当地推荐后,汪涵团队还要再加以甄别。如果要做不同年代间方言的差异化调查,还要找不同代的方言发音人,为了保证语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一个调查点的方言发音人通常也不能只找一位。2016年夏天,汪涵参与了长沙方言的收集。方言的田野调查不能在田间地头完成,相反,要选在密闭、安静的房间里,以保证录音效果。按照语言学研究的规定,如果收集一段语料时背景噪音超过48分贝,就意味着这段语料不能使用,如果采录过程中有汽车呼啸而过,也意味着这段采集宣告失败。在长沙方言点的调查过程中,“響應”团队选择了一间比较偏僻的屋子,把窗户关上,空调关掉,毯子挂上,以保证收音效果,拿出话筒、摄像机,把蓝背景布置好,一条条开录。由于发音人在发音采集时脱离了日常的生活环境,调查团队的老师还要先耐心地和他聊天,慢慢使其放松下来,让词句自然流淌出。一个方言点的调查,至少需要一个多月。希望建一所语言博物馆两三年前,汪涵就有个愿望,希望能建立一个语言资源博物馆。今年湖南省两会上,汪涵再次提出了这一建议,他期待中国语言博物馆在湖南落成,这也是他“響應”计划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杭州有中国丝绸博物馆,安阳有中国文字博物馆,而中国有如此丰富的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却没有语言博物馆,是个遗憾,“每一种语言和方言都是一个宇宙,是当地上千年间形成的对于一个事物的独特认知和表达”,对于“吃饭”这个词,长沙人、常德人、邵阳人等都有不同的发音,这还仅仅是在一省之内。他希望中国语言博物馆建成后,能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和“響應”计划的部分成果,以及中国和世界濒危语言的语料,以现代化的手段展出,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彩缤纷,“有那么多种语音来表达吃饭睡觉”。在汪涵眼中,方言的价值不止于此。湘语中,“锅”和“鞋”还可以用“鼎”和“履”表达;上海话里,“馒头”是指带馅蒸制的面食;浙江东阳话中,“睡觉”能用“眠熟”表示。从方言中,还可以看出移民的轨迹,如从五代开始延续到明朝的江西向湖南的移民,就对湘语产生很大影响。但汪涵也坦承,方言保不住、护不住是大势所趋,他和团队所能做的就是尽早、尽可能详尽地将方言记录、留存下来。这也是他要建立语言博物馆的另一重意义。“最起码若干年之后,能有一个博物馆,你愿意走进去的话,你能听到100年前、500年前,跟你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他当时的喜怒哀乐的,”汪涵说,“如果我们没有保护方言的意识,100年后的人类也无法听到今天的声音。”他将语保的工作称之为“非常非常紧迫”。他还记得在方言点调查时,90多岁的老者和他说:孩子你赶紧来录,我脱了鞋子睡觉,不见得第二天早上能穿鞋子起床。“90多岁的老人家是论天过的,有可能一觉就睡过去了。可能他小时候听到的长沙话那几个很珍贵的发音就没了。”汪涵儿子小沐沐今年6岁,妻子杨乐乐是重庆人,他们经常和岳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小沐沐基本能听懂重庆话,长沙话也会说。“我们也会教他,他学这个很快,模仿能力比较强”。他经常问父亲,“这是什么方言,为什么这个地方讲话这样,另一个地方又是一个样?”他想,等孩子再大些时,能有机会带他去做方言的田野调查,“让他去看看这个世界的多样,听听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二、命运转折:朱元璋与纳哈出的首次相遇